《幼时记趣》【理论支持】 我们学好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因此要多读,培养语感;多背,加强积累。朗读时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出情趣,激发情感。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过“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不会学、怕学、厌学到会学,爱学到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钻研经典古文,并从中获得走进古典文化的趣味。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这表明知识的拥有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三维目标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并充分关注到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的动态性变化。学生在懂得鉴赏富有魅力的古代文化之后,内在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语言表达也将更有韵味,更具内涵。【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学会翻译文章。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3.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年生活和乐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学重难点】1. 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感情。2.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文中注释掌握生字读音和书写,掌握文言文语句停顿。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3.罗列疑难问题,以供合作探究。课内探究第 一 课 时一、学1. 导入新课。用一系列比喻话童年,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齐声朗读课文。2.检查预习。依次让学生在黑板上(或口头提问)完成预习题,师生共同释疑解难。3. 圈点批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白板显示】① 能准确朗读全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学会翻译文章。② 本文语言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析。③ 课文以什么为中心?依次写了哪三件事?④ 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设计第①题的目的让学生达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设计②题是让学生去品读赏析语言;设计第③题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