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作者:耿玉盛 录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 年 07 月 09 日 点击数: 604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中,加入了许多探究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进而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通过一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探究性教学课堂实施步骤与策略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物理探究性教学的模式为: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探究(实验、理论)—验证……(经过反复)—得出结论。下面以《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堂教学为例展开分析。第一步 目标导入,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直接点明主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中,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然后教师演示一个小实验:让小钢球拉到某一位置,然后静止释放。问题一: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看到小钢球在来回摆动,几乎能摆到原来的位置,说明动能和势能相互转换。教师: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分析: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教师简短的导人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第二步 学生猜想 自学讨论 问题二:在小钢球摆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可能会怎样变化?【学生猜想】学生 1:变小 学生 2:不变分析:该步骤本步可分为学生猜想和自学讨论两部分。对学生的猜想,教师不必过早解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自学猜想使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要求。自学讨论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它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在自学讨论中,能把思、疑、问、学连结在一起,就会给实验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第三步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一】1.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并思考:根据什么判断小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