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张星南同志先进事迹"儿啊!妈临走前托你三件事:一是要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事业。二是我走后,你要继续资助东明县那个孩子,政府发给咱的抚恤金,也要给那个孩子留着。三是想法找找东明县那边的领导,把孩子的户口问题解决了,没户口就没法考大学,孩子这辈子就给耽误了!"——这是89岁的老党员、山东省禹城市离休干部张星南对大儿子王国防的临终嘱托。2012年9月13日22时30分,老人安详地合上了眼睛。这个曾被错打成反革命蒙冤26年,受尽屈辱却对党的信念矢志不渝,从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历经37个春秋63岁才如愿的党的好女儿走了——这个离退休后30年如一日,每天坚持清扫街道、捡拾垃圾、培育苗木,却分文不取的义务清洁工和园丁奶奶走了——这个每逢党的生日、国家重大纪念日,还有长江抗洪、非典、汶川、玉树地震等国家危难之时都缴纳"特殊党费"的"特殊"党员走了——这个每天吃着馒头咸菜,穿着破旧衣服,家徒四壁,却先后捐出20多万元工资,资助希望工程、春蕾女童、贫困学生的慷慨老人走了。老人走后,她的遗体捐献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灰盒里,只留下她的一缕白发和一副戴了多年的眼镜。在她一生唯一的存折上,仅仅剩下22.43元。老人没有留下什么,而在她简陋的橱柜里,却装满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文明市民、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齐鲁百佳环保女性、德州市十佳文明市民、德州市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德州市模范老人、感动德州十大人物……"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念,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1923年农历10月19日(公历11月26日),张星南出生在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彭桥乡张家庄,这是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山村。出生时,父母给她起了个很普通的名字叫张玉芳,上小学时老师给她改名为张洁玺。1947年,风华正茂的张洁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数理系。然而,进了学校,解放区的先进思想却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有志青年,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投身革命。1948年6月在地下1组织的安排下,她到了苏北合德(现射阳县合德镇)的中共华中党校。根据工作需要,她改名为张星南,共产党在南方成立,党就是"启明星",星南就是永远向着共产党。就这样,星南同其他进步青年一起,边学习边劳动,开荒种菜,自力更生,为日后的革命工作积蓄着力量。1949年5月,作为解放上海大军中的一员,张星南重新回到了上海,参加了接收上海的工作,昼夜不歇地到工厂学校做青年人的宣传发动工作。因为表现突出,7月她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她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入党申请书中,她引用了作家巴金的一句话:"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念,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金秋十月,伴着共和国成立的喜悦,张星南作为优秀的团干部,满怀憧憬地进入上海华东团校学习,四个月后圆满结业。随后,她响应组织"知识分子到三个解放区"的号召,报名来到了山东。她先在山东省委,后到渤海党委、洛北区委,最后定岗于禹城团县委,分派到十里望区担任团委副书记。从此张星南与这座因大禹治水而闻名的鲁西北小城结下了不解之缘。怀着对党的事业火一样的热情,张星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1953年夏天暴雨成灾,徒骇河在火车站附近决口,临近的村庄被淹。身为十里望区团委副书记的张星南此时正在范庄村蹲点,白天与群众一起抗灾,晚上则挨家挨户为烈军属和普通群众看房子、查水情。有困难,她毫不退缩;有危险,她冲锋在前。出色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赞誉。后经人介绍、组织推荐,张星南与伤残军人、禹城公安局副指导员王茂富结成革命伴侣。星南当时的想法非常单纯,他为革命光荣负伤,我要照顾他一辈子。婚后的生活紧张而又甜蜜,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儿子国防刚满月就送到了乡下奶妈家,小儿子卫平出生18天就找人代管。此时的她,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党的事业,为建设新中国拼命工作。"母亲错打了孩子,错了就错了,难道还要责怪甚至怨恨母亲吗?"天有不测风云。1954年秋天,正当张星南满怀信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一封举报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