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张岚萍期中试卷的阅读短文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读了短文,我们知道了生活中不能没有规则。请你例举生活中的两个规则。选择其中一个规则写一则公益广告用语。”题目既联系文章主旨,又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考察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有助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可当我翻阅了整个年级的语文试卷时诧异地发现许多学生的答案如出一辄:“遵守规则,人人有责。”“ 遵守规则,从我做起。” 学生经过了大量的语文实践后,却仍然写出这样惊人一致的答案,其中原因不禁令人费解。和一些老师交流后方才得知,新课改以来,语文课程评价也更趋合理,类似今年考卷上的题目频繁出现,一些教师就摸索出一套应付考试的“技巧”,使用“ ,人人有则。”“ ,从我做起。”等等类似的语言。如:请为即将到来的植树节写一则宣传标语,答案就是“植树造林,人人有责。” “植树造林,从我做起。”这样学生掌握起来轻而易举,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既节约思考时间,又确保不失分数。这也似乎成为教师的锦囊妙计,学生的万能钥匙。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自己担负的职责!这是我们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唯有目标明确,教学活动方可有的放矢。所谓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当我们急功近利地把年幼的小学生驯化为答题的机器人和分数的奴隶时,我们的学生将来还会热爱祖国语文文字吗?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我们的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还会存在吗?失去了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的学生还能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愉悦吗?经过长期机械公式化地训练,我们的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能保障吗?这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悲哀吗?南辕北辙是永远达不到目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