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梁家河》有感 1500 字 宋馨 多年以前,这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 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村子原有的静谧,他们搭乘知青专列,穿越黄土高原上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中就有习近平,习近平插队的地方叫梁家河。我没有去过梁家河,在此之前对于梁家河也是知之甚少,直到读了《梁家河》,跟随着习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这里,才真切的看到了此处的与众不同。 “我人生在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看着书本封面上习总书记与当年的相亲谈笑风生,我不禁陷入沉思,一个荒凉的农村有何大学问,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阅读。 1969 年不满 16 岁的习近平踏上了知青专列,一路颠簸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个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从北京的城里娃到陕北的农村娃,习近平先后突破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最终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在这期间,他始终坚持与百姓一起住窑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他处处留心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见。在梁家河人的记忆中,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第 1 页 共 3 页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 15 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他看书用的灯是自制的煤油灯,灯身是用废弃的墨水瓶做的,在墨水瓶里倒入煤油,瓶口垫块铁片,铁片中间打个孔,穿上粗一点儿的棉线当捻子,就做成了煤油灯。捻子头是灯芯,灯芯不能大,得调小一些,大了费油,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那“砖头一样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