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观评记录被观察者:杨焕玲一、温故知新回顾上节所学,字词、作者、课文内容(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都做了什么?)因为这是第二课时,直接明确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直入课题。二、速读课文,定向学习1、这是一间怎样的小茅屋?2、由小茅屋的情况,你能猜想小茅屋的主人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吗?(生答)围绕着小茅屋出现了不少人物,那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温馨提示: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认为小茅屋的主人是 ,因为文中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思维活跃。3、这些人物是否都出场了?(引出正侧面描写的写法。)4、这些人物身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一颗爱心、都很善良、有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既然本文是写雷锋精神的,那为什么题目要拟成“驿路梨花”呢?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她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一语双关。(帮助学生学习这种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媒体)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错,能很快找出梨花并理解其含义。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1、如果有一天,小茅屋的主人离开,由你来照顾小茅屋,你会怎么做呢?2、“驿路梨花处处开”象征着雷锋精神的传承,那么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需要雷锋精神吗?3、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呢?(屏示爱的传递公益广告)拓展有趣、有效、有感染力,能很好地传递正能量。结束语: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听了杨老师讲的《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1、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设计会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2、目标明确。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