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诗词宝典——收尾篇目录一、坚持(积累)二、鼓舞(激情)三、展望(信心)四、总结一、坚持、积累1.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出处:北朝齐·刘昼《刘子新论·崇学》。原文:“故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释义:凿井的人,都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挖的,最终挖成了极深的井。比喻:每件事情几乎都是从极小的地方开始的,只有坚持不懈,最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用法提示: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日的具体努力,却企图于一朝之间突然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那只能是白日做梦。这个道理很常见,但是这句话不常见它既讲明白了道理,又不落俗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劝学,也可用于谋事,也可用于学习方面,如培训班动员大会、新员工入职仪式上的讲话;在工作方面能用的场景就更多了,如要求干部员工“将改革进行到底”“将项目建设到底”的时候,用起来言简意赅、入木三分。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大雅·荡》。原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释义: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用法提示: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同身受,一个新的事物兴起,开始总是会有很多人做;不久之后,能剩下一半的人就不错了;再过一段时间,就更没几个人了为什么那些关于“坚持”的名言警句还在一遍一遍地被人反复使用,或是写在本子上,或是贴在桌子上,就是因为坚持不下去的人太多了。在公文写作中,最适合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情况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如反腐倡廉、改革开放。3.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出处: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释义:如果水积聚得不多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比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积蓄深厚的力量。用法提示:水与舟是比喻中常用的喻体,尤其是水,因为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和生活息息相关,会让人有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最常见的就是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古文中,句子中间带有“也”字,会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即使很生硬的语言听起来也不会很生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发言稿的末段段首,暗有安慰之意,表示即使目前没有做出很出色的成绩,也不要灰心重要的是厚积薄发,坚持到底。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释义: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比喻:每一件事情都是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的,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用法提示:为什么没有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呢?因为这句太俗了。有的时候,用典不仅要用得准,还要用得奇,用不常见的话表达常见的道理,才会脱颖而出。“合抱之木”“九层之台”这类远大的事情,都是以“毫末”“累土”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一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5.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释义: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东海。象征着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沧海”,即东海。用法提示: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后世收录之书不绝,如葛洪《抱朴子》、张华《博物志》等。茅盾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为什么说是“道德意识”呢?因为这个故事彰显了一种伦理道德品质,一种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