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区五保供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建机制定规范抓细节全面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XX县区地处鲁西南,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716个村居,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全县共有五保供养对象2623人,其中集中供养1941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4%。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经济基础差、财政实力弱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坚持不懈的增投入、建机制、抓落实,在敬老院管理服务中突出抓好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着力完善和实施了“六个规范”,促进了农村五保供养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规范机构编制,打牢敬老院管理服务的组织基础五保对象是农村最急需救助的特殊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把五保供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放在优先位置不动摇,倾注饱满热情不懈怠,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五保供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五保供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敬老院所在乡镇政府负责敬老院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并将全县14处乡镇敬老院全部列为乡镇全额事业单位,办理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配备了3—5人的机构编制。在工资待遇方面,明确规定,敬老院事业人员工资按照县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工资标准执行;社会聘用人员工资标1准由乡镇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最低不得少于500元,并按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人员工资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由乡镇政府负责发放。管好敬老院,院长是关键,在明确机构编制的基础上,我们配齐配强了两支队伍,一是选聘了一批热爱社会福利事业、年富力强、廉洁奉公、有爱心、善管理的乡镇干部和社会优秀人才担任院长,切实充实了敬老院管理队伍。二是通过民主推荐、向社会公开招聘、组织考察等办法,按与五保供养人员1:10的比例配备了敬老院第1页共6页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同时,加强了对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定期举办院长和服务人员培训班。截止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8期,使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为做好五保供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规范经费保障,建立确保敬老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东平是经济欠发XX县区,财政十分困难,在敬老院经费保障方面,各级形成共识,再紧不能紧供养经费,再难不能难敬老院。经过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全县建立了适合自身实际、切实可行的敬老院经费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敬老院管理服务的经费需求。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严重不足的新情况,我们在全市率先实行了供养经费以财政供养为主的省、市、县、乡“四级联保”五保供养新机制。对筹集的供养资金,由县财政部门统一筹集,专户管理,定期拨付,社会化发放。建立了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供养标准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2调整。2005年以来,经过两次调整,集中供养标准从2000元增长到2300元,年增长率约5%,分散供养标准从年每人1200元增长到1400元,年增长率约5.5%。敬老院运转经费方面,明确规定,敬老院运转经费按集中供养对象每人每年960元的标准执行,其中每人每月按30元核拨,第四季度每人增拨600元的取暖费,用于购买取暖用煤。运转经XX县区、乡财政各负担50%,县级负担资金由县财政部门足额列入预算,乡镇负担资金由县财政部门从乡镇转移支付资金里直接扣除,与县级资金一起按月拨付到县民政部门专户,由县民政部门按各乡镇敬老院供养人数直接拨付到敬老院,保证了敬老院的正常运转。另外,县民政部门利用福彩公益金、慈善资金及对上争取专项资金,为每处敬老院配备了一辆五保供养专用车、一套全县各敬老院联网的电子监控设备和各类文化体育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切实改善了敬老院装备水平。在各项经费的筹集使用上,由民政、财政部门监督执行,并将筹集使用情况纳入了全县经济工作考核范围,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同考核、同奖第2页共6页惩,切实提高了全县各级贯彻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规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