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第七中学 Yulin No.7 Middle School of Shaanxi “123”教学模式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No. 2 课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 课型: 讲读课 班级: 小组: 姓名: 设计人:李利芹 尚榆霞 杨招萍 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难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自主学习】1.自查资料,了解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1) 写作背景 1942 年的 4 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动,发表了抗日的文章,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致残在狱中。但诗人自己的抗日精神依然不减,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对祖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诗人饱蘸感慨,在狱中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歌和《狱中题壁》。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2、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 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课堂检测】(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当堂探究)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