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议论文的三要素,弄清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3、解读课文名句,背诵课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 分钟,共 2—3 遍) 2.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3.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4.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5.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得道多助(道义)五、品读课文,揣摩情味。 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1、完成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解和积累。2、用“人、己、神”仿首句写句子。(学生可能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