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材、教法分析: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但却是以形象来说理。要想弄清诗歌的含义,就必须明了这些形象的内涵。在诗中,最主要的意象是环境与主人公自己的。诗中对于环境的描写是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黄色的树林”既可以指代季节,也可以喻指人生的中途,此刻生命中最灿烂的青春已经逝去,在收获的季节中面临选择,表现了人生的不可预知,同时也突出了此刻选择的重要性。“荒草萋萋”出了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性,对于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更有魅力。人到中年,依然渴望冒险,这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渴求。“落叶满地”则是表现主人公即将踏上的是一段未开启的旅程,人生将在选择中更加丰富多彩。同样,诗歌中主人公的举动也是耐人寻味的,“久久伫立”表现了选择的艰难。“极目望去”则体现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渴望,希望能够看清自己未来的道路。“轻声叹息”并非悔恨,而是感叹选择对于人生的改变是何等巨大,“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人生多一些选择自然更好,但有了选择就必须面对选择的结果。综上所述,这首诗歌并没有强调如何选择,而是强调了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生才会丰富多彩。也正因为如此,即使人到中年,诗人依然渴望去选择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教学本诗,我的立足点就是扣住上述这些内涵深刻的词语,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的内涵。在教学中,如何紧扣这些词语是教学的难点,我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文,与诗歌的英文原版相对照,发现其中的关键词;二是结合一些相关的材料,表现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我在教学伊始用阮籍“穷途之哭”的故事引出选择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用屈原的故事表现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在教学结束时再引用阮籍的故事呼应。当然,在诗歌教学中,突出诗歌的美感,将品读与朗读结合在一起也是必须的。二、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关键字词感受本诗的内涵。2、结合补充材料体会本诗所表达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目标 1难点:教学目标 2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解读诗歌1、导入语:同学们,我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散步吗?一家人走到田野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大路怎么样?小路又是什么样子?最后怎么做出的决定?我们看,这一家人为了走那条路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他们最后都满意吗?今天,美国桂冠诗人弗罗斯特也向我们展示了两条路,我们来看,诗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