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流水①高洪波北京人有一好:唱京戏。有位小说家专门研究过这无伤大雅的业余爱好,总结出两个字,叫作“找乐”。后来以此为题写成一部著名的小说,把北京人唱京戏的种种心态描摩个够。我经历过几次这种“找乐”的场面,觉得其中很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似乎在“找乐”之外。还应该多一点什么,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道不明。有一次是在浴池里,热气腾腾的水蒸气闷得人昏沉沉的,冷不丁地亮出一嗓子的“西皮流水”,挺地道地马派②,脆、俏,吐字利落,待蒸气略微消散,才见到一位朋友正面对着墙角,头微颔,臂略抬,一脸庄重,全副身心地进入了诸葛孔明借东风时的角色。更妙的是这位朋友唱完、换气的当口,四周竟冒出好几声“好”来。于是他又接着唱,这回是《甘露寺》的乔玄乔国老,劝孙权留神,尤其一段“西皮流水”有味道:“他有个二弟汉寿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咽喉,鞭打都由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这段“西皮流水”,确实如潺潺流水,韵味丁冬,令人不能不叫一声“好”。马派的唱腔甜润流畅,做派潇洒飘逸,由于在浴池里,所以除了唱功之外,别的无法欣赏,这位票友的做派如何只能待考了。自从听过浴池清唱之后,我便常常在家里欣赏著名唱段。听谭富英的《洪羊洞》、扬宝森的《击鼓骂曹》、李少春的《野猪林》,是一种极惬意的享受。尤其饰林冲的李少春,嗓音宽厚纯正,把个英雄失意的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③,又是老北京的骄傲,外地人若非爱之弥深者,一般体味不到京剧的妙处。有一次我携小女儿到日坛公园赏秋,穿过修竹茂林,在一处大亭子里看到了一群“找乐”的人们。他们中间的两位老人,斜倚在栏杆上,左腿上垫块手帕,手帕上柱立把京胡,脚下踏只小方凳:分明是两位极合格的琴师。二人调好弦,头一点,胡琴就清清亮亮地响了起来。他们拉的是过门,刚一结束,人群中自动走出一位中年汉子,皮夹克,扎着抢眼的紫红领带,洋气十足,但一开口,却是言派④的《捉放曹》,讲究的是脑后音。这汉子似乎与二位老人极熟,唱上几句,还嗽嗽嗓子,然后再旁若无人地接着唱。周围观众很多,评头论足者更多。我仔细端详一下,发现俱是四五十岁的人,有的轻声随唱,有的用手打着节拍,有的闭目点头,似进入到陶醉的状态。听着京胡悠扬的旋律,你不能不为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同时更为公园中的这群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