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讲座稿 双城市第九小学 夏丽敏变化情况解读——呈现“九大变化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 “6 条”改“5 条”: 原来的“三句话”: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 6 条改为 5 条,将原《标准》第 2 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1)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3)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4)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注重启发式 (2)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4)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原课标: (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3)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1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修改稿: (1)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3)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4)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