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场春秋山村的乡场共有三处:大门口、西禾场和新禾场。大门口是老资格的乡场,地在祖堂大门之南,一辈又一辈人就这样叫它。大门口与婚丧密切相关。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不管是娶媳妇还是嫁姑娘,这里总停着花轿,花轿有像庙屋一样的顶子,四周插满彩蜡人儿。迎亲的花轿进村,终点站就是大门口,新人在爆竹声中下得轿来,要先到祖堂拜祖宗,行大礼。新嫁娘的花轿出村,始发站也是大门口,全村大人小孩围着,一干人敲鼓打锣,吹着唢呐,喧腾声远远盖过轿中女子的饮泣。亡人告别村庄,大门口是惜别的地点,棺材从祖堂抬出,要在大门口搁一阵的。伴着凄哀的破锣和呜咽的唢呐,一大群披麻戴孝的男女伏地嚎啕,亡人后裔中的小男孩捧着灵牌,一旦八仙们喊一声“起啊”,他就要急忙从棺材盖上翻过。随后,村人就尾随八仙把亡人送往墓地。老人说,棺材被抬起的那一刹那很有讲究,往内欹侧发子孙,往外欹侧发姑娘,说是屡试不爽。除了婚丧,大门口总有事儿。说不定哪天来了演皮影戏的、耍傀儡戏的,又说不定哪天来了舞狮的、卖武的、变戏法的、耍猴儿的、说鼓书的。有年冬末午后,一伙变戏法的在这儿表演,把叫水子的男孩当众装进木箱,等会他们叫大伙再看木箱,里面居然是空空的,我们吓得大叫“水子”,明明听到他一声声应答,就是不知被藏在什么地方。过了好一阵,卖了许多关子,他们才把迷迷糊糊的水子给“变”回来。六十年代前期,车站老王头租住祖堂旁边,他读大学的儿子玖休学在家,可能是患了肺病。玖平日总在家看书,从他手上我第一次见到《红楼梦》。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大门口展示新作的宫灯,圆柱的,长方的,六角的,八角的,动物造型的,各色各式各样。这些宫灯的每一面都安有人物、动物或器械,宫灯外框缓缓地旋转时,那些人物、动物、器械都动起来,村人无不啧啧称奇。每年年初过后,大人小孩就盼着玖的灯展。后来我在城里看过不少宫灯,似乎都没有玖制作的精巧。据年纪大的人回忆,大门口解放初年挺热火,村男村女在那儿扭秧歌,男的背着木制的枪,女的举着彩色的旗,白天扭,晚上也扭。一年春节,茗哥的姐夫来拜年,村里人知道他墨水多,求他作对联。他看到大门口秧歌扭得正欢,随口说出一联:“东风起红旗飘五星不定;打铜锣扭秧歌进退两难”。其时新政权刚刚建立,这联语犯了大忌,他从此经常挨斗,一辈子没消停过。大门口还是个村人拌嘴的佳处。拌嘴拌到大门口,有人劝架,有人看热闹,有人给台阶下。隔三岔五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