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也呼唤着有意义的、丰富的学习方式与之相匹配。学生能在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中认识数学,解除困惑,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能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豁然开朗,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发现课堂时间对教学很重要,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主要取决于这一节课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率的课堂。 针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我的实践体会,对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思考。 (一)情知互补。 小学课堂教学作为社会特意组织起来的培养人的其中一项实践活动,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它能高效率地完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一任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充分、和谐发展的人。所以,小学课堂教学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目的性要求。情知互补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一条原则,它是科学主义教学有效观与人文主义教学有效观在育人规格、质量上的统一。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就在于它既能达到“把一切教给一切人“的宗旨,又能使这一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实现和谐。仅仅将小学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漠视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其效果、效率、效益的提高是显然有限的。 (二)模式建构。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小学比较普遍存在着老师教学只是为了追求分数,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现象,师生之间、“五育”之间、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很不和谐,严重影响着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我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过“和谐教学”的实验,通过调控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综合渗透,整体优化,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征、语文素质得到较全面、和蔼、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