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一片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心中的情感有别。2、诵读第一段导入。3、清华园普通的荷塘在朱自清的笔下,静谧、优美,充满神韵,那北方的秋天在浙江的郁达夫的眼中会充满什么样的味道呢?4、(借鉴学习他人的)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二)中心问题: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选了哪些景,又是如何来表达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三)子问题:1、作者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作者都会想到故都哪些代表性的秋景?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饱尝故都的秋味,却没有去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寻秋,为什么?作者这样写作意在突出什么?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因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看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再看看从槐树叶缝中漏下的阳光,看看牵牛花,看看“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便可“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突出不用去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刻意寻秋,在故都任一地方都可感受到十足的秋味,因为故都的任一地方都“浸”在秋中。2、作者还写了故都秋那些代表性的景物?写这些景物,作者切入的角度分别是什么?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读一读你颇有感触的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明确:秋槐、落蕊、秋蝉、秋雨、秋风、秋果。写秋槐,突出其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写落蕊,突出无声音,无气味,脚踏上去感到微细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