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变“叫学生作文”为“教学生作文”作文教学是教作文过程而不是告诉学生作文知识例一:美国六年级教材《语言的艺术》中的一个写作单元的实例。《个人故事》写作单元——“问题”清单(五个阶段)A、预写阶段1.你思考过你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吗?2.你做了一份经历清单吗?3.你选好了题目并冥思苦想了吗?4.你用图表去组织你的想法了吗?5.你有没有用重要的细节去支撑你的主题思想?6.你需要调研吗?B、草稿阶段1.你的故事适合你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吗?2.你用了时间顺序的词语去呈现事件的顺序吗?3.你用了你的思想和情感去使你的写作具有个性吗?4.你用了能感觉到的细节去让你的读者脑海中浮现一幅想象的画面吗?5.你的中心思想清晰吗?你的细节能让读者感到自己就在故事里吗?C、修改阶段1.你的故事适合你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吗?2.你描述了一次个人经历吗?3.你故事的任何一部分都需要详写吗?4.你用了多彩的、精确的词语去描述你的经验和感受吗?5.你使用了时间顺序的词语讲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吗?6.当你大声朗读时,句子通顺吗?7.你添加了有趣的标题吗?D、校订阶段1.每个段落你空格了吗?2.你有没有把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组在一个段落里?3.你检查了难单词的拼写吗?4.你每句开头使用了大写字母以及每句最后使用了正确的标点符号吗?5.你的句子能连贯起来吗?该分段的地方分段了吗?E、发表阶段1.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描述了一次个人的经历吗?2.我选择了一个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话题吗?3.我用了好的标题吗?4.我的句式有变化吗?我的句子通顺吗?5.每个句子结尾的标点符号正确吗?6.我正确地使用了复句吗?7.我用了时间顺序的词语去呈现事件的顺序吗?8.我用了特别的细节去让读者容易想象我的经历吗?9.我校对和改正了所有的错误吗?1例二:《作文教学中的“支架问题”》——从育英老师的教学案例谈起文章作者:周子房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9一、神奇的六个问题首先我们来对比着读一读两篇学生的习作。习作一监考老师叮铃铃,考试的铃声响了。随着铃声,进来一位男老师,他的个子很高,四十多岁。上身穿一件灰色的夹克衫,下身穿一条蓝裤子。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大眼睛,高鼻梁,大嘴巴。他走进教室咳嗽了两声,然后走上讲台。他先宣布了考场纪律,然后就开始发卷。发完试卷,他又给我们念了一遍题。开始我觉得他很凶,后来觉得他一点儿也不凶。他一会儿坐在讲台上看着我们,一会儿到下面看同学答题。他走到我跟前,还跟我笑了一下。叮铃铃,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他就开始收卷子,收完卷子,就拿着卷子走了。习作二:监考老师我平时参加考试一点也不紧张,这次考试却有点紧张。因为这次不是我们的老师监考。在我的印象中,其他班老师监考都有点凶。我坐在教室里,见一位女老师和一位男老师在我们教室门口说话,我心想,但愿监考老师是那位女老师,因为那位女老师看上去很和善,而那位男老师的样子有些凶。我想,要是那位男老师监考我们,他走到我身边,我会吓得连字都不会写。铃声响了之后,是那位男老师走上我们教室的讲台。他一走上讲台就说:“必须遵守考场纪律,不允许作弊,不允许交头接耳。谁违反了考场纪律,我就会请谁立即离开考场!”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他果然很凶。我的心就有些慌,尽管我没打算作弊。他发完试卷,又走上讲台说:“大家先不要急着答题,我发现卷子有些题目印得不清楚,我给大家把不清楚的题目念一遍。”他念完题目又说:“大家开始答题吧,不要紧张,越放松越能发挥的好。别看错题,也别漏掉题。”这时候又觉得他一点也不凶。他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学生一样。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走下来看同学们答卷,走到我身边时,他停住了。我抬头看着他,他朝我笑了笑,还点了点头,大概是见我答的不错。考试快要结束时,还笑得出了点声。他肯定见我做不出那道题,急得一个劲的挠头,看我的样子有点好笑。这位监考老师给我的印象越来越好,我甚至希望他当我的班主任。读完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到习作二的作者的写作水平明显比习作一的作者高出一大截?事实上这两篇文章是同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