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刘苑妮 绘 ■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 90%缺乏学习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 ■父母和孩子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 ■边玉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将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塑造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有相当大的责任。 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 父母是否曾经对孩子说过: “只要你考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 “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 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是表现出来的方式却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无形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 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无条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 家长日常的话语中,“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都是父母增设的条件,用这些条件去跟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表现好”是父母爱孩子的条件,孩子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父母的爱。 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它会让孩子也学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 如果长期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就会让孩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无用”、“失败”、“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过分关注这些附加条件的结果,甚至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自己高兴与否的晴雨表,致使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真正的爱。 因此,我们倡导家长要学会将“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