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童话”为主题,训练重点是“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对于童话,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有过一定的接触,但在学文中感受童话的文本特点,这是第一次。因此,我们将本课设计思路定位为:围绕本组教材的童话专题,引导学生读童话,了解内容;品童话,感悟特点;学童话,明白道理;讲童话,感受魅力。在一二年级学习童话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透过童话作品中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离奇的情节,感受主人公鲜明的形象。 本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花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巨人把孩子们再次赶出去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融入情境,从人物的语言、心理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3.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中心句的表层含义。 二、教学重点 融入情境,从人物语言、心理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心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表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出人物。 1.揭题导入。 2.齐读课题。 3.看课文插图,体会童话作品人物的奇妙。 (二)学习生词,体会情景。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教学。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说,齐读 冷酷 洋溢欢乐 北风呼啸 训斥 增添春意 鲜花凋谢 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