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书记载来看,长孙皇后对妃嫔与宫人的态度是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当她们生病时,皇后会把自己的珍贵药品赏赐给她们,因此妃嫔与宫人对她无不爱戴;[134]豫章公主的生母难产而死,长孙皇后便将豫章公主抚养膝下;[135-136]后宫中不论嫡出皇子还是庶出皇子,长孙皇后都一样教导他们,要勤俭节约,所以即便是太子李承乾想要添加东宫的器物,长孙皇后也没有答应,并严肃地说:“身为太子该担心的是品德不够,名声不够,而不是担心东西不够用。”[137-138]这样宽和仁慈的六宫之主的确是贤惠,但这并不是长孙皇后被后世之人赞誉为一代贤后的最重要的原因。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孙皇后少好读书,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所以能够经常与唐太宗谈古论今,对丈夫的朝政大有裨益,也让宫廷中没有冤枉的刑罚。[20][139]长孙皇后不仅自己爱好读书,甚至很有可能经常与丈夫一起和乐融融地共执书卷秉烛夜谈,所以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无病死掉了,唐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想要杀掉他,长孙皇后并没有直接为宫人求情,而是对丈夫谈起了两人曾经共同读过的一个故事:“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死而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妻子的这番话自然会意,后来他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启发影响我,对我极有好处。[140]不仅如此,长孙皇后还时常在唐太宗盛怒之时保护朝中的功臣不受责罚,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宫后,勃然大怒道:“我以后要找机会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是谁惹怒了陛下,唐太宗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于是长孙皇后便立即退下,换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向丈夫表示祝贺,唐太宗惊奇地问自己的妻子这是为什么。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于是唐太宗便转怒为喜而以谏臣著称的魏征也免于了一次祸患[141-143]。[144-145]甚至长孙皇后病危后与丈夫诀别时,仍不忘为因过错被遣回家的房玄龄求情:“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146-147]。”同时,长孙皇后也深知外戚与后宫干政于国于家无益,于是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明确指出汉朝的明德马皇后并没有做到抑制外戚,长孙皇后则对于这点一直引以为鉴。[148-149]所以当唐太宗每每向她询问朝廷中的赏罚之事时,长孙皇后则回答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一介妇人,怎么敢置喙国家大事呢?”唐太宗坚持要听自己妻子的意见,但长孙皇后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139]所以当唐太宗想要给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高官厚禄时,长孙皇后坚决请求唐太宗收回成命,并让自己的哥哥主动辞去要职,最终唐太宗只得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只给了他赵国公、开府仪同三司的闲散官爵,长孙皇后这才莞尔一笑[9]。[10]所以长孙皇后临终前仍要一再嘱托自己的丈夫:“我的家人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他们并非是因为才德出众才坐上了如此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险,想要长久无忧,请不要让他们担任任何要职,只以外戚的身份觐见,这才是长孙家族最大的幸事。”[人生在于不断的奔驰,而不在于目地的到达。——歌德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励志名言标语图册(20张)人生的光华,在于贡献,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刘时怀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生活就像剥洋葱,你一片片的波,总有一天会让你泪流满面。——桑德伯格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