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三、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数:1 课时。六、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过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请同学介绍作者)教师补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 600 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 851 年--855 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教师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设计意图:了解诗的背景,为学习本诗做铺垫。)二)讲授新课:了解内容,整体感知。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三)品味全诗,感悟作者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