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动新型社区发展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同时也引发城乡二元治理结构深刻变革。随着组织架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党建工作也应顺应形势创新发展。 构建新型社区党组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导致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间断性和盲点盲区,原有的农村党组织已经难以满足新型社区对开展公共服务和发展经济的双重需要。因此,新型社区的党组织设置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创新组织设置。按照“1+3”党组织设置模式,在每个新型社区建立社区党总支,下设服务中心党支部和经济发展合作社党支部。在多村合并的新型社区还要下设路段党支部,专门负责管理辖区的各类流动党员。通过村级组织体系的分类设置,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 科学明确职能。新型社区党总支统筹管理社区范围内的各项重要事务,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主要负责为群众提供各项服务,各经济发展合作社党支部主要负责集中管理和运营原有的农村集体资产,路段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情况分类规范组织生活。通过明确各支部的职能定位,使新的组织体系运转更加快捷有效,实现“村改居”顺利转变。 选优配强人员。新型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由下属各支部书记和社区内威望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党员担任。对原各村“三1委”班子成员,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统一调配。从其他城市社区、大学生村干部中选拔一批工作人员进入服务中心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从原各村的产业和致富能手、外出返乡人员中选拔一批党员进入经济发展合作社工作。 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要积极推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新型社区内外“两个服务圈”,把新型社区真正建成全体居民的温馨家园。 精准建设服务外圈。全面加强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打造“15 分钟生活服务圈”,新建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产业园区等各类基础设施,要围绕新型社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精品打造服务内圈。除严格对照“三室六有一中心”的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党建服务阵地外,还要根据新型社区面积大小、人口规模、党员数量等要素,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社区党建服务阵地统一划分为办公会议区、便民服务区、教育培训区和特色功能区,用于服务的面积不低于总面积的 80%,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政务服务、就业培训、社区托老等各类需求。在社区内,合理布局绿地游园、文化长廊或健身设施场地。由社区经济发展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