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语文导学案 -----交流教学心得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融合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部分内容,既要体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意图,也要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变教案为导学案,在教学一线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革命性的意义,它在显性层面可一改以往教案只注重备教师的教、而忽视备学生的学这一弊病,在隐性层面则暗含着促成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要提高导学案设计的质量,就要注重将导学案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学生,从而激活思维,创新办法,解决问题。从课堂教学环节来讲,要更好地优化语文导学案设计,可注重四类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一、预习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导学案导学,有一重要功能,就是要求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移,重视课前预习,注重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提前消化。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就要重视预习环节的问题设计。为导学需要,可以根据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和观点,将其分为三种倾向:一是时代性倾向,二是场景性倾向,三是摹物记人性倾向。当然,这三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文章内容与时代紧密联系,或为因时伤怀,或为讴歌时代,或为讽世疾俗,或为褒贬时弊;文章内容与场景紧密联系,或为情形所激、有感而发,或为触景生情、因情幻景。针对这两类文章,所设计的预习问题就要以时代背景或即时背景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从作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段或场景以及持有的观点、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此时此景要写作的那种冲动,从而领悟作者当时的情感与思想,感慨其作品书于笔端,留于后世的妙处,以此在预习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与结构脉络。如孙犁的《芦花荡》一文,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给学生以文字形式描绘(也可提前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战背景下一群怀有不同想法的人面临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这一场景,然后让学生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对这群人将做出的反映和选择进行大胆推测,并做好记录,随后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并与“老头子”形象进行比较。这样,这一问题的情景化创设就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文章内容与摹物记人相联系,或为摹其形体、或为状其灵性,或为感恩戴德、或为情仇爱恨。此类文章所设计的预习问题,就要能让学生从探究作者的爱好和性情出发,设计与学生个体爱物识人相近的情景化问题,在类比中体会作者写作的情趣与意图,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表达的情感。如说明文教学,可提前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