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主备人:江华[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展开,把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以“孪生兄弟”的表达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趣,又亲切。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一改严肃面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迅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比拟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温暖”的语言环境中轻松地获得对复杂科学问题的认识。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学习目标]1、学生能初步了解地球与火星的异同点,初步理解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一些科学上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知道一些不同情况下引发的地理情况是不同的,明白事物是有发展经过和演变的。知道地球、火星、乃至宇宙间的个体都是存在差异性的。让其明白大群体下的小个体是有差异的。 3、培养学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体系,对科学的认知体系有个了解,让同学们知道科学中也存在许多未知。 [学习重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2、 能了解作者的写法和文路,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课时安排] 两课时[资料链接]火星(Mars)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计为第四颗,比地球小,公转周期约 687 天,自转周期约 24 小时 37 分。火星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所以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星”。 火星古称荧惑,这是由于火星呈红色,荧光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我国古代叫它“荧惑”,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火星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第一次对火星的探测是由水手 4 号飞行器在 1965 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