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分布;理解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了解 24 节气与农业生产;理解五带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学过程: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二者结合,可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一) 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3026/N 北半球 00 南半球 23026/S 北半球各地: 太阳直射点北移 春分日 昼渐长 夜渐短 昼渐长 夜渐短夏至日 冬至日昼渐短 夜渐长 昼渐短 夜渐长秋分日 太阳直射点南移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等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极昼现象 北极圈以北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 与北半球正好相反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各 12 小时)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 23026/N 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 23026/S 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注:下表中的节气以北半球为准)用心 爱心 专心·P23026/N 以北23026/S 以南23026/S 与 23026/N 之间00 ~23026/S00 ~23026/N最小值冬至日夏至日夏至日冬至日最大值夏至日冬至日900(每年两次)二、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一) 四季的划分1、划分依据 ——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2、现在与气候相结合划分(北温带国家普遍采用) 3、4、5 月为春季 6、7、8 月为夏季 9、10、11 月为秋季 12、1、2 月为冬季小结 —— 季节的划分,对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二十四节气,有些告诉我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有些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有些对安排农事有指导作用(如惊蛰)。(二) 五带的划分(教材 22 页图 1.27)五 带热 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纬度范围23026/S~23026/N23026/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