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观后感精选《河西走廊》是一部于20XX年播出的纪录片,由王新建和赵启辰等导演,小编整理了很多关于这部片的观后感,一起来欣赏吧。01公元220年,汉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崩溃了。此后的中原历经三国时期的混战、西晋王朝短暂统一后司马氏家族内部争夺权的混战。公元311年,匈奴、掀背、羯、羌、氐五个游牧部落联盟向内部混战的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史称永嘉之乱。那些身世显赫、家学渊源的名门望族为躲避战乱,一部分大族南下来到长江流域,并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另一部分则向西北迁徙,渡过黄河来到农耕、畜牧、商贸发达的河西走廊,尽管河西地区政权更替频繁,但是战乱造成的破坏相对要小,而且历代统治者皆注重文化教育使得士人群体云集河西,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北方的儒学文化中心。《河西走廊4根脉》通过讲述河西学者中极具代表性的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在那个天下分崩、风云变幻的年代,面对统治者各种目的、各种手段征召的选择与遭遇。也许在那样的乱世,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儒家学者终不可能得以实现自我政治抱负,但他们始终坚守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他们开办规模浩大的私学、教育与著述并重,为造就五凉时期河西儒学昌盛景象做出了卓越贡献。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率领的北魏军队兵临武威城下,北凉灭亡。河西地区长达140年的割据态势就此结束。为了建立统治秩序,北魏政权迫切需要学习汉文化、制定和完善礼仪律令。因此北魏政权进占河西走廊之后,立刻着手将河西学者迁徙到他们的首都平城(大同)。河西学者得到了北魏政权的礼遇和重用。他们大兴儒风、振兴礼乐,积极参与了北魏鲜卑政权的文化转型和政治改革。此后的隋唐承袭了北朝的政权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河西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为隋唐文化的渊源。第1页共5页后人们理应感激中国辽阔西部摆放了河西走廊这样一条至关重要的通道。在那个纷乱颠沛的年代,河西走廊成为儒家文化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成为中华文明根脉薪火相传的重要一极。02汉帝国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胜利,河西走廊并入中国版图后,汉帝国开始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以及长城、烽燧等防御工事,并将邮驿系统向西延展。《河西走廊3驿站》以1990年XX省考古队对敦煌悬泉置的考古挖掘为据,再现了2000年前汉帝国河西走廊上这座西部驿站的历史镜像;不仅还原了汉帝国时代邮驿设置情况与功能用途;还通过悬泉置的置啬夫记录的简牍《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侯费用簿》引出了汉帝国三朝外交活动家常惠多次驻经悬泉置,配合和亲乌苏的解忧公主实现汉帝国在西域寻求军事同盟、东西夹击匈奴的夙愿,以及冒死擅自带兵攻打龟兹报其偷袭轮台屯田军士之仇的故事。透过置啬夫对常惠驻经悬泉置的记载,可以看到,在将河西走廊并入版图后,汉帝国巩固河西走廊这条战略通道与经略西域的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和结盟,以及征调大批部队沿着河西走廊布防、实施屯垦戍边。在此期间有无数人为之鞠躬尽瘁,献出生命甚至信仰,像解忧公主一样孤身异乡、坚韧顽强地维系着汉帝国与西域联盟的和亲公主们;像常惠一样辗转于长安与西域各国之间用智慧、才干和忠诚协调利益的外交家与使者们;像置啬夫一样多年如一日坚守戈壁、恪守岗位以确保汉帝国政令通畅、统治力高效强大的邮驿官员们;像屯田校尉赖丹一样为保证战备粮食储备安全而献出生命的军事们;以及那些征调到河西走廊屯田,从此扎根茫茫戈壁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的官兵们hellip;hellip;串联在戈壁的驿站,传递着急切的军令,也往返着温暖的家书,传颂着汉帝的伟业,也见证着伟人以及凡夫的一生,一生hellip;hellip;03第2页共5页张骞的第一次出使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更坚定了汉武帝决战匈奴、打通并有效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意图。为此,汉武帝发起了河西战役。这一充满冒险精神的战略部署需要一个同样具有冒险精神的灵魂人物去撑起打通河西走廊的战旗。19岁的少年英雄、艺高人胆大的冠军侯霍去病成为汉武帝突击河西走廊的首选。《河西走廊2通道》讲述了汉帝国武力打通河西走廊,开通中原与西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