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高XX县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与思考陈海云袁夕花淮安高XX县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后,对于做大做强全市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伴随行政管理体系急剧变化,原有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已明显淡化弱化,尤其是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缺陷日益显现,如何规范高XX县区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为园区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一、基本情况高XX县区基本概况。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江苏淮阴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成立于2006年的省级开发区。20XX年11月更名为XX省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标志着XX县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取得“零突破”。20XX年2月,淮安高XX县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有市級经济管理权限,市留创园、智慧谷、软件园经贸科技指标纳入高XX县区统计体系。园区辖区的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辖区人口5.63万人,现有列统企业1357家,其中包括富强新材料、德科码半导体晶圆、时代芯存相变存储器等一批百亿元以上重特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申报12家,专利申请685件,省级“双创人才”7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6.9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机构设置情况:淮安高XX县区目前内设5个正科级行政机构:党政办公室、人才科技和经济信息局、国土规划建设局、财经局、人民武装部,下设2个事业单位和5个功能园区:社会事业局、招商局、张棉汽摩配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徐溜电子新材料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南陈集机械设备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三凌矿业装备产业园管理中心及渔沟模具装备制造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其中社会事业局、招商局、张棉汽摩配产第1页共8页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均为正科级,徐溜电子新材料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为副科级。淮安高XX县区内设机构及下设事业单位基本为2006年时设置,随着开发规模和管辖范围的扩大,原有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已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与目前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加强集成化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全省开发区“放管服”集成改革现场会会议精神,全省131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创造了全省一半左右的经济总量、55.2%的财政收入、80.3%的工业增加值,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二、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淮安高XX县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行政主体地位、职能权限、运行机制、管理行政职能化、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制约着开发区的发展。(一)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权限不到位由于高XX县区在国家法律层面上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淮安高XX县区的体制、机制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容易受到旧体制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以用地审批为例,国家对土地等管理机构进行了垂直管理,高XX县区没有用地审批权,需要项目用地须逐事逐项上报“确认”“审核”,导致高XX县区项目用地时,办事环节增多,协调难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经济成本提高。(二)体制和机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淮安高XX县区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的集聚地,社会事务性工作的压力逐渐加大,机构人员增多,分工越来越细,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构面临膨胀的压力。一方面因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一些本该运用法律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解决的问题,被归口到高XX县区进行管理,出现了新的“政企不分”苗头;另一方面高XX县区管理机构要面对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城市居民、外来人口、农村人口、社区文化教育、区域卫生、劳动就业、民政福利、公共环境等,社会性工作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管理服务职能延伸,管理链条增长,财第2页共8页政负担增大,行政运作机制受到制约。(三)营商环境有待加强20XX年初,省审改办对全省13个设区市、96个县(区)“创新创优”环境开展了试评价,在开办企业、施工许可、不动产登记3个方面分别选取一个具体范例进行评价。从本次双创评价结果看,因淮安高XX县区创新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在企业申请开办时间、投资项目审批速度、群众办事便利程度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与省里提出的“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