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等,这些思想、精神渗透在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远古,人们对自然、 社会缺乏认识, 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 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周人主要用蓍草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 五经之首 ,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光大。《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它是帝王们的政治教科书,也是士大夫们日夜诵读的“圣经 ”。今天,它是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 。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 ,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包括《周南》 、《召南》、《邶》、《鄘》、《卫》等十五国,共一百六十篇,合称“十五国风”。雅包括《小雅》 、《大雅》,合称“二雅” 。《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收诗一百零五篇。“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颂包括《周颂》 、《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周颂》三十一篇, 《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收诗四十篇。“三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