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南方医科大学-氨基酸分析-2015级临床医学二-第7试验室汇编VIP免费

南方医科大学-氨基酸分析-2015级临床医学二-第7试验室汇编_第1页
1/8
南方医科大学-氨基酸分析-2015级临床医学二-第7试验室汇编_第2页
2/8
南方医科大学-氨基酸分析-2015级临床医学二-第7试验室汇编_第3页
3/8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氨基酸薄层层析实验实验日期2016 年 10 月 20 日实验地点第 7 实验室合作者指导老师王涵多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层析法的一般 步骤 并了解相关 原理 。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基础操作 。3、掌握通过计算 迁移率(Rf 值)来鉴定混合物的层析分离组分 (此处为氨基酸混合液) 。二、实验原理1、薄层层析的原理薄层层析一般将固定相(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固体上形成薄层进行层析的方法。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 流动 时,由于,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展开剂移动的速率 因各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相异而不同 ,而后者表现的差异取决于 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继而, 不同组分可两两分离 。此即以吸附 - 解吸 - 再吸附 - 再解吸机制反复进行分离样品各组分。本实验固定相支持物是硅胶,黏合剂是羧甲基纤维素钠,展开剂则为冰醋酸、正丁醇和水的混合物。通过测定Rf 值来鉴定分离后的混合氨基酸的组分。2、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的水合茚三酮,该物质与氨基酸可通过羧基反应产生还原茚三酮和氨基醛,还原茚三酮和氨基茚三酮共热缩合生成蓝色化合物 ,氨基酸层析斑点即显色。3、基于相对迁移率Rf 值判定混合氨基酸组分层析中,物质沿溶剂运动方向移动的距离与溶液前沿距起点的距离之比为Rf 值,即:Rf=原点至层析斑中心的距离 / 原点到层析斑对应前沿的距离由于物质在相同溶剂中具有确定的分配系数,故相应的迁移率(Rf 值)亦为确定值,因此可依据 Rf 值鉴别层析分离的物质。三、材料与方法:(一)材料①0.01/molL 丙氨酸;②0.01/molL 精氨酸;③0.01/molL 甘氨酸;④混合氨基酸溶液试剂1.硅胶2.0.5%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3.展开溶剂4.0.1%茚三酮溶液5.展层 - 显色剂仪器和器材①层析板( 6cm×15cm) ②小烧杯③量筒( 10ml) ④小尺子⑤毛细玻璃管⑥层析缸⑦烘箱试验流程制板→点样→层析→显色(三)具体步骤(请见下一页)注意事项1.吸附剂:薄层层析的吸附剂(包括氧化铝和硅胶等)的颗粒大小通常以通过大概200目筛孔为佳 ,如若颗粒过大,展开时溶剂的推进速率快,则层析效果欠佳。反之,展开过慢,斑点易拖尾,层析效果欠佳。2.点样:点样次数依样品溶液的浓度确定,样品量过少时,一些组分难以显现,样品量过多时易造成斑点过大,互相交叉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南方医科大学-氨基酸分析-2015级临床医学二-第7试验室汇编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