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XX县区大朗镇基层网格化管理中国网中国视窗社区网格化管理最早起源于上海在抗击“非典”时所应用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后来经过不断总结完善,在2003年正式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的概念。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实践,社区网格化管理已经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模式之一。社区网格化管理将社区管理纳入到更具体的空间地域范畴中,在空间维度上对管理进行划分和整合,是社区管理理论在方法论和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大朗镇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一、背景缘由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主要涵义是将管理辖区划分为一个个网格,安排专人专岗,并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来管理服务每个网格。大朗镇在长富、巷头社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运用网格化治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组建基层网格治理队伍,编制精细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分类体系和综合评价分析体系,并整合“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数据资源,运用数字化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网格无缝覆盖、信息互通共享,构建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二、主要做法(一)划分社区网格。按照“地理布局、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依据社区实际情况划分网格。(二)组建网格治理团队。以各社区党工委书记、居委主任为网格指导员,其余两委干部为网格长,将社区辅警(治安)、消防、安全巡查、出租屋服务管理、计生、环卫、城建、城市执法、劳动调解等九类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网格管理员,组建社区网格化治理团队,承担信息采集、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三)建立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网格化治理平台(大朗镇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平台)。一是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信息录入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网第1页共5页格治理所涉及的信息录入、分流交办、通报反馈、督查督办、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二是建立数据采集机制。建立以网格管理员日常搜集更新,各职能部门多口录入的社区基础信息采集机制。三是配备掌上数据采集终端。定制平板电脑,安装网格化地图,配备给网格管理员工作使用。四是加载视频监控。平台加载视频监控功能,实现实时监控、智能调度。(四)突出重点领域服务治理。将网格内治安防范、来莞人员和特殊人群服务治理作为工作重点。一是将案件多发区段、出租屋、娱乐场所和重点单位等作为重点区域,加大巡查力度,确保治安安全。二是掌握社会闲散人员、患精神病障碍人员等重点人员的情况,及时发现化解问题隐患。三是掌握网格内流动人口情况,及时更新信息数据。(五)创新重要领域治理方式。利用“平安管家”平台创新重要领域治理机制。一是强化市场监管。将工商登记信息自动推送到镇职能部门和社区,将职能部门的日常巡查工作下沉到社区网格,由网格员对各自网格内的市场主体进行日常监管,并将监管信息录入“平安管家”反馈至各职能部门,构建职能部门与社区信息共享、综合监管的管理网络。二是深化安全巡查。为避免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由网格员对格内企业的消防、安全生产、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日常巡查,并登记录入“平安管家”,流转至相关职能部门处置,实现“一格多员、一员多责”,变“运动式检查”为“常态化巡查”,倒逼各职能部门主动作为。三是加强视频应用。成立视频监控队伍,形成视频监控机制,加强视频监控应用和管理,将视频监控结合日常警务工作,变革传统巡逻模式,进行“视频巡逻”,对发现的可疑目标和隐患苗头进行前期处置,提高打击现行犯罪的效能。(六)建立信息采集机制。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需要及社区(村)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定边界,明确社区(村)协管范围及职责;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建立信息采集的统一规范,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采集目录。统筹推进社区(村)办事服务标准化,形成社区(村)的居民办事服务事项标准流程,建立社区(村)办事服务目录及指南。第2页共5页(七)制定社区(村)网格员工作手册及考核制度。编制社区(村)网格员工作手册,规范事件的责任主体、处置流程、处置时限以及处置标准等,力求强化社区(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