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XX县地税局信息管理科科长XX记xx县地税局信息管理科科长xxx近两年,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xx县地税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使该局由几年前信息化的一穷二白一跃而实现了税收数据的网上传输、信息共享及无纸化办公,刚刚建成的多功能网络培训教室在全市更是首屈一指。该局信息管理科在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承担起了网络建设、设备维护、人员技术培训的全部重任,并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说起信息化建设的功劳,全局上下都要提到信息管理科的“主帅”——xxx。地税局出了个电脑“专家”1988年,xxx进入县税务局工作。直到1994年国、地税分设,他一直在基层所从事外勤工作。1994年后,xxx分在地税基层所做内勤,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资料、数据的汇总和处理。当时,仅县局机关有一台386电脑,且只能做报表用,工作繁琐又复杂,缺乏规范。xxx常常想,什么时候能够全面推广计算机,脱离这样的手工作业,让数据处理起来既简单又规范呢。1996年,市地税局信息化建设起步。为适应税务征管方式的改进,县地税局也配置了3台电脑,将电脑分配到有关业务科室使用。xxx那时刚进入县局计财股工作,工作上有了和电脑打交道的机会。通过学习和反复的实践,他很快就可以熟练地使用中文制表软件制作准确的报表,电脑制表的快捷、方便和美观,激发了他对电脑极大的兴趣和无限的求知热情,就是在这一段时间,使他由对电脑一知半解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地税局数一数二的电脑“专家”。当时的地税系统有28个基层所,计财股要对28个所的数据进行手工计算。县局领导发现了xxx对电脑的痴迷,就让他负责资料的汇总和数据的处理,这样,他就可以更多的接触电脑。由于人员少、任务重,计财股的工作时间安排总是满满当当,xxx只有在下班后才能全身心地与热爱的电脑“交流”。于是,在每天繁忙的工作结束后,xxx就不辞辛苦,又一头扎第1页共5页进机房,尽情遨游在计算机知识的海洋中。当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就是一本dos操作教程和计算机使用说明书。“反复看,边看边摸索,这是主要的学习方法。”为此,xxx常常废寝忘食,夜半时分离开办公室后,就在路边的大排档上简单对付一顿。有时办公楼大门已上锁,他就返回机房接着学,困极了就在机房打个盹,在机房过夜。连续两个多月,地税局办公楼上机房的灯常常是通宵达旦地亮着,灯下坐着痴迷于计算机的xxx。苦学苦练造就出一个电脑操作能手。两个月后,xxx已经由一个电脑盲成长为对电脑粗略了解和应用的内行,在工作中已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在当时电脑普及率极底的情况下,他显然成为了全局有名的电脑“专家”和业余的技术辅导员。这段时间的学习,也为xxx日后在信息化建设中大显身手打下了基础。地税征管软件应用的“功臣”1996年,xxx到市地税局参加市局自己开发的第一版征管软件的推广应用的培训班。这个建立在数据库基础上的征管软件开阔了xxx的视野,他边学习边结合实际工作思考,他发现这个软件用起来确实能减轻部门的工作强度,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但由于税收业务比较复杂,软件相对简单,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他就在思考:能不能加以改进,使软件的适应性更强呢。鉴于这一目的,他找到了软件的开发者——xxx。xxx的想法与xxx(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不谋而合,xxx也已经在开发新的征管软件版本。一个人有很高的编程水平,一个对税务工作的计算机处理流程有全面精确的把握,两人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从夏到冬,历经暑去寒来,xxx数十次独自乘公交车去xx,和xx一起“泡”在市审计局的机房里。去一次不容易,每次他都是和xxx抓紧每一秒时间,有时在机房连续呆上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xxx详细介绍税收征管的实际,为xx提出改进建议,xx也要对xx的提议加以考虑和答复,并及时改进。两个人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改进,终于在1996年年底合作开发出了更适应当时地税工作实际的征管软件。第2页共5页这一软件刚开发出来便迅速得到应用。当年年底,我县地税局就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办税服务厅,实现了纳税电脑开票、数据查询和XX县区税收征管计算机管理,使我县地税征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