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至浓时即家乡在图书馆的书架前倘佯,梁实秋一本《味至浓时即家乡》引发我强烈的好奇心:梁实秋作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该会是什么样的家乡美食能够牵出这位大家的思乡之情? 带着这样的疑问于书中寻找答案,粗略浏览之后,扑面而来的都是属于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所品尝到的一些地方风味小吃和具代表性的地方菜系及家常菜,只是在选料和烹制上,还比常人多了几分讲究。而细读之下,感觉到却是梁老在举箸间,在一嚼一咽中, 品的不单是美味, 更多的是他从中感受到的人情的冷暖,生活的喜怒、这种从美食的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流露出作者率真、细腻的真性情。《味至浓时即家乡》实际是节选于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原文从食物的发展历史谈到其制作过程,最后落笔于美食带给作者从味蕾到因人因事带来情感的变化。他在《烧饼油条》中这样写到: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在感受梁老于家乡土物中思人、思乡同时, 也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中的味道。 那是奶奶的味道, 是奶奶亲手做的炒面的味道。记得孩提时, 每年的暑假一到, 总会掰着手指数着回老家的日子。因为老家除了有我朝思暮想的奶奶,还有那碗让我惦记了一整年的炒面。回到故乡的次日, 奶奶都会拉我起个大早,提着菜篮子和那把防“奸商”的自备称,赶早去菜场挑选新鲜食材。菜场的早市,喧闹且丰富。 在人流如织的早市中穿梭,经过奶奶一轮接一轮的讨价还价,精挑细选,空空如也的篮子便被活蹦乱跳的草鱼,五花肉、牛肉、白萝卜、葱、姜、蒜、红椒等调味料,加上当季的辣椒、苦瓜、茄子等蔬菜装了个满满当当。说到讨价还价,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奶奶的还价三招,真可谓是“招招制胜”。第一招还价“狠”。还低了价别人不卖还死缠着对方卖。第二招用标准称防“奸商”。第三招付钱时忽略零头。要知道当时的一分钱是可以买到一根冰棍的。这三招一出, 没有几个商家是有利可图, 如果碰上比较老实的菜农,在第一招过招时把价让到了最低,再经过后面两招,有时可能还会亏本,所以经常会出现与奶奶为个几分一毛的争得面红耳赤,遇到这样的场景,都让会让站在一旁的我尴尬不已,总是扯着奶奶要她算了。酷暑本身就难奈,经过奶奶这样一番折腾,我俩都已是汗流浃背,不禁感慨奶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