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卷草装饰纹样艺术特征在世界纹样的发展历程中,没有一种纹样象卷草纹样一样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我们可以从中国和日本的唐草、阿拉伯藤蔓花纹、 欧洲的卷草纹样看到卷草纹的广泛影响。位于河北省邯郸的响堂山石窟开凿于1400 多年前的北齐时代(公元 550 -577 年),以后隋、唐、宋、元均有增凿, 但由于规模小且少有装饰,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响堂山的北齐石窟。响堂山石窟,现在尚有石窟16 座, 4000 多尊雕像,分南北两处,俗称南北响堂寺石窟。是北魏以来继云冈、龙门石窟以后, 又新开凿的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因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响堂山石窟的“卷草纹”,主要以“S”形植物枝藤为基本骨架,又饰以各种花卉,枝叶,或者其它装饰纹样,构成一个以图案化的藤蔓植物为主,既独立存在, 又与整体视觉审美相联系的特有植物卷草纹样。基于响堂山石窟卷草纹在结构上的变化不大,但组合形式变化比较丰富的特点,本文按卷草纹的组合变化进行了分类。第一, 云气纹卷草纹样。云气纹是汉魏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一般作为神人, 神兽、四神等图的底纹。云气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秦汉时期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神仙的崇拜。汉代是云纹发展史上最巅峰的时期,这种云气纹广泛地运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装饰之中,无论是砖瓦、陶瓷、玉器、铜器、漆器,还是印染、织锦中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云气主题。汉代云气纹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云纹样式,它强调的是整体的美,突出的是气韵生动。其表现形式随意而自由,率性而灵动,奔放中不失韵律,散漫中不失秩序。这些多变的样式,蕴含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也为云气纹适应当时不同的装饰载体提供了灵活的骨骼架构。北响堂释迦洞主龛东侧基座也有云气纹样的卷草,但风格与南响堂不同,表现为波状主藤交互向两侧生出由云纹变化成的三组叶片,总体形态似水波纹造型。另外以北响堂山释迦洞基坛小龛柱、 北响堂山大佛洞三壁列龛柱卷草纹为代表。北响堂释迦洞窟口束莲柱的卷草纹饰, 主要特征为s 形支藤演变成云纹。这几组纹样形式不同,但纹样的结构和构型却基本相同,是响堂山石窟主要边饰纹样之一。北响堂大佛洞中的窟内左右两壁各凿为相连的壁龛六个,两侧立柱满雕有精细的蔓草纹,纹样的素材和组成的形式,与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的某些纹饰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