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意识的概念。理解并能正确说明意识的本质。识记主观能动性的含义。理解并能正确说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能力方面初步掌握简单的抽象思维方法。觉悟方面树立劳动观点,在实践中丰富知识。重视精神的力量,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重点难点 :(1)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由“胸有成竹”的典故导入:胸中有“竹”,是因为胸外有竹。胸外之竹,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胸中之“竹”,乃是主观意识。 什么是意识呢?它从哪里来?其本质如何?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讲授新课 > 板书: 一、意识的本质围绕着这个故事,我们讨论几个问题:??什么是意识???无生命的物质有没有意识???动物有没有意识???意识是从哪里来的???意识是自我的,还是社会的?让学生看书,讨论。然后提问,教师点拨:问题之一、什么是意识?学生阅读教材,可知: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通俗地说:意识即是人脑对外界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认识。问题之二、无生命的物质有没有意识?学生阅读教材,可知: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的物质没有意识,但有类似于感觉的物理、化学反应特性,如:风吹物移,岩石风化等。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物质反应形式。问题之三、动物有没有意识?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三点:(1)生命有机体具有刺激感应性,这是生物体对外部刺激作出的“应答”,如:向日葵跟踪太阳, 植物根系向着水肥多的方向生长,含羞草碰到东西把叶片卷起来。有人研究证实,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见,生命体的这种感应形式已经具备了趋利避害的选择功能。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物理、化学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一个有决定意义的环节。(2)高等动物具备了以大脑为中心的神经系统,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射,通过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产生了联想和比较活动,这就是简单的心理活动。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又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3)高等动物在劳动中进化成人,有了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可见,一切无生命物质、植物、动物都没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板书: 1、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