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五篇]第一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浅析庆阳革命先驱走群众路线成为当代人的典范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一大法宝。庆阳是甘肃革命老区,有着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以王孝锡、任鼎昌为代表的陇东革命先驱在传播红色火种、宣传革命思想、组织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发动群众,奏起了陕甘革命斗争的最强音,成为赤胆播火的先行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其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一、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谋福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情为民所系,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期待和要求。陇东早期共产党人大都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如王自治生于1888年、保至善生于1893年、贺凤梧生于1895年、王孝锡生于1903年……他们耳闻目睹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亲历了城市和乡村小生产阶级日益走向破产没落的情景。而且这些有志青年都来自农村,家境比较贫穷,有的从事过劳动,知道稼穑之艰辛,他们从小同情劳苦大众,深知民间疾苦。王孝锡在平凉上学期间,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他曾在一次同学的集会上慷慨陈词:“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想救国救民,卫国安邦,首先就得用知识武装自己。要寻求真理才能谋求解放,要点燃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我要用知识来拯救民族危亡,造福穷苦大众。”1925年夏,王孝锡借下乡收账之机,走遍四邻各村,对农民的生存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思想收获虽然很大,可外欠的账款却收回很少。包里的借据和契约被他化为灰烬,乡邻说王孝锡要账是第1页共10页“见帐齐勾,见约齐抽。”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谢子长是一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处处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有的同志说,子长是见面熟。连白军也说谢子长是个“擦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擦”红。他在负伤牺牲之前还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写了碑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利为民所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27年久旱无雨,赤地千里,灾荒年馑初露端倪。正当“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之际,XX县区县长索呈祥,不顾民力凋弊,反而任意摊派捐税,搜刮民财,贪脏枉法,鱼肉乡里。王孝锡面对贪官的恶行,召开党支部会议决定,领导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斗争,他们组织一些进步青年,广泛进行调查,归纳了索呈祥二十四条罪状,以“XX县区绅民联合会”名义,写信向XX省政府等机关告状,并领导群众与反动政府开展斗争,逼迫当局撤去索呈祥的县长职务,并出资救济灾民。这次斗争的胜利,使革命群众更清楚的看到了联合起来的力量,培养了陇东人民向反动势力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掀起了陇东群众反对官僚、地主、劣绅的斗争浪潮。驻防陇东的385旅旅长王维舟,与驻地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是亲民爱民、关心爱护群众的楷模。1939年6月的一天,王维舟与警卫员帮助旅部炊事班下河挑水,看到一位妇女带着小孩挖“白板土”充饥,他心痛不已,把母子俩带回自己家中,让夫人做饭给他们吃,又找出自己孩子的衣服,交给娘俩,亲自给专员马锡五写了一张纸条,建议政府给这位妇女解决五斗粮和一些救济款,以度粮荒。1942年的麦熟季节,王维舟听说离县城不远的一户老乡由于老婆正害病,顾不上收割麦子,他就和警卫班几名战士去帮忙。老乡激动地说:“还是八路军好”。后来,老乡强留战士们吃饭,被王维舟婉言谢绝了。正是因为王维舟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他的故事被庆阳人民广为传颂,被群众誉为“王善人”。毛主席还为他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第2页共10页二、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