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分析]摘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化的互动着手,提出科技进步条件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三个层次的转移。关键词:科技进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历史现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开始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土地集中的程度、农业的内部结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率的高低、人口的增速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科技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的发展又迅速地推动了科技的更新。它们的互动,带动了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导致了劳动力分布的大变动,从而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性分化。可以说任何真正的科学革命都直接或间接导源于人类发展生产的实际需要,并最终必将引起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形成新的产业革命,带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转移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人们的就业形式和就业观也相应的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集中体现在:一、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到城镇的转移,人的个性也相应的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解放由于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时代”首先在英国到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统计,到15世纪20年代,工厂纺纱工用机器纺纱,每人每天可生产100支纱,是手摇纺纱工效率的1.4%,而到1710―1770年增长到2.8%,1770―1810年则达到8.5%。但工业革命决不仅是生产力革命,它必将演变成一场社会革命。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造就了一个新兴的产第1页共4页业资产阶级,从事机器生产的产业工人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也发生变化:1841年,这个比重在棉纺织业中已占68.7%,在手纺织业占50%,在丝织业中占40%。在机器制造和钢铁业中也迅速增长。由于工厂制度的建立,许多新兴工业崛起,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长,到185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0%,至1871年这一比例已达到62.8%,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化国家。由于新兴工业和城市大多集中于西北部,所以这个时期人口迁徙出现了另一大潮流,这就是从传统农业区的东南部向西北部,而不仅仅是垂直移动。这场社会革命也逐步扩及农业领域,其突出的表现就是1789―1820年间发生的“圈地运动”,使残存的独立小农和茅舍农丧失土地达371万英亩,最终消灭了传统的自耕农阶级,英国成为第一个消失了传统农民的国家。在农村取而代之的主要是三个阶级:大土地所有者,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农村雇用劳动者。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继续第一步的同时开始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出来,人们开始真正从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电气时代的到来,人类才真正开始从生活中体验到科技进步带给他们梦幻般的感受。可以说还没有哪一种发明,像电的发明那样如此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1895年把电用于交通,在大城市中出现了“电车”;由于解决了电的远距离输送,“电灯”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对电的需求,1882年时美国已建造了150多个小电站。由于有上述几项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柱,19世纪末和20世纪,西欧和北美各国继英国之后相继都完成了工业化,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地区。据统计,至1913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占了全世界工业生产的87%;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4.1%,顺利的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享受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总之在科技革命带动下的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而且也正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引发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从而在高效率第2页共4页的社会生产力下,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类享受到不曾有过的现代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三、随着科技的创新带动了产业的创新和就业的创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