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文情怀成为生命的一个缺口人文教育的缺失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使木桶多盛水,不是去增加最长的木板长度,而是要下功夫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们生命旅程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往往不是知识的贫乏,而是人文情怀的缺失!有个叫卢刚的学生,在李政道博士主持的一场考试中脱颖而出,被公派到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被认为是最聪明、最有学问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爱荷华有个一年一度的博士论文学术奖,卢刚的目标就是获得此奖。当他知道自己落选时,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嫉妒、失望困扰着这个从小就被父母和老师宠坏了的人,他竟开枪打死了四位世界著名太空物理学专家,继而仇杀了获奖者——自己的同胞同学。这件事说明,我们培养了一个高分低德的畸形儿。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用硫酸对无辜的黑熊残忍地“搞实验”;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狠下杀手,手起锤落,四个鲜活的生命一命呜呼……类似的事例还很多。一个人,如果思想不健全,精神不健全,人格不健全,缺乏起码的对他人生命关怀的意识,缺少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命价值的意识,往往就会因为一点小事冲动,害人害己。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孩子畸形成长的根源。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和技能训练不同,训练是给人传授某种技艺;而教育则是给人提供一种精神品质,使人心中建立起精神的家园。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比高分数、高学历、高地位都要重要。学到的知识有可能忘掉,培养的品性却一辈子都不会忘掉。怎样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呢?老师对学生美德的培育要高度重视。比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或讲故事时,不仅要注重知识性,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会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让学生学会爱护大自然,讲卫生,关心弱小的同学等。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天长日久,终能养成学生良好的美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一个漫长过程,犹如细雨润物,悄无声息,人文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也许一二十年后才能见到人文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者要经得起耐心的考验。而且那个时候,学生才会明白,才会感激老师对他的一番苦心。要多指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文精神的书籍。健康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课外书,对学生的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能起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优秀的书籍中,学生能够找到滋润自己心灵的东西,积累起人类的精神财富。调查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就是人文素养。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专业人员,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历史证明,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闪光的灵感,一向爱光顾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要想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必不可少。要对学生进行道义和责任的教育台湾的吴若权先生写过一篇《数学题中的人道精神》的文章:朋友的孩子就读于私立小学五年级,这是个人人称羡的贵族学校。但是最近为了协助孩子处理一道数学题,他气愤地跑去学校和老师理论。题目的大意是:发生山难,登山者王君获救,碰到张君和李君。张君拿出4条面包,李君拿出5条,肚子饿了,3个人平分这些面包。王君从身上掏出600元钱,张君和李君应该跟他要多少钱?数学题的正解是:张君应得200元,李君应得400元。因为张君自己吃了3条,只拿出一条给王君,而李君自己也吃了3条,拿出2条给王君。张君和李君拿出的比例是1︰2,所以600元应该按照1︰2的比例,分配给张君200元,李君400元。从数学的观点,命题逻辑严密,解答正确。但我的朋友看完题目之后,非常伤心。“怎么会这样呢?竟然教小孩子向发生山难的人收面包钱?”“哪一家的面包会这么贵啊?”他的太太也抱怨。他和校方约好时间,针对个题目给出自己接近人道精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