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摘 要: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我们要实施主动探求知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践;评价。 正文: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向学生提供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促使每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要实施这一内容,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这一观念,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并用独特的体验方式、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近几年我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