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周吴正宪《平均数》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也曾经上过这节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规律出来以后,马上把它作为救命稻草,开始反复地、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训练。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做什么,给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下课后,老师们握着我的手说:“吴老师,像您这样上课,学生学得太扎实了,考试成绩准保高!”但是,一次课后测试却给了我当头一棒:“XX 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 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了 600 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结果孩子们的测试正确率只有 28%。28%!惊人的数字!我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为什么我紧紧抓住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进行教学,孩子们会解答书上的习题,却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为什么被老师们一致认为的好课,测试结果正确率只有 28%?经过痛苦的反思,我终于明白:症结就在我头脑中的观念。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因此我们教学的“桩”打在了数量关系式上,天真的地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可是我们忽视了,忽视了孩子对平均数的理解,忽视了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前面我们以成人的心理认知去设计的所谓的精彩教学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无意义的。讲了半天,练了半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孩子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只是充当了做题的工具。这样一次痛苦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会令我心痛。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次痛苦的失败使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我的观念。因此,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我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这节课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一、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