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徐轶汝 新民晚报 记者 【嘉宾】 方志燕 启明书社发起人 张秋平 启明书社员工,项目专员 Coco 启明书社资深志愿者 半亩 启明书社资深志愿者 申刚 安徽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郭寨小学 副校长、图书室管理员 主持人的话 2005 年元旦,启明书社的发起人方志燕和两位同伴走访了河南艾滋村,抱着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的想法启程,最终却带回了一个为贫困地区建立乡村图书室的项目。方志燕说,精神关怀对这些孩子,比金钱的帮助更重要。图书室是一个空间,可以汇聚起孩子。 截至 2014 年 5 月底,启明书社在青海、四川、山西、云南等 7 个省份,前后共建立过29 座图书室,惠及 2.5 万名乡村儿童。10 年,29 所,不算多,但因为管理严格、精细,每所图书室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新闻回放>>> 2006 年,本报推出“上海好心人”专栏,向读者介绍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好心人 ,方志燕是其中之一。 该年 1 月 18 日,本报 A15 版报道为河南“艾滋病村”筹建“启明书社”的方志燕,终于取得了非盈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证书。2007 年,“启明书社”获得“2006 年浦东新区志愿者工作评选”的 3 项大奖。七年过去了,方志燕的“启明书社”运行得怎样了? A 只捐不管很容易 又捐又管却很难 主持人:为农村孩子提供丰富的图书,这样的公益项目并不少,横向比较来看,启明和其他类似项目相比,它的特点是什么? 方志燕: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图书馆的持续管理,这是启明最大的特点。现在网络、物流都很发达,只捐不管很容易,一年做几千家都可以。但管理好、持续投入、不断进步是很难的。 很多类似项目做不下去,就是因为和当地的沟通很难。城市和农村的工作节奏、环境处事方式差异很大。我们请农村老师来上海培训,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你们走路太快了,跟也跟不上! 我们各自有各自的“想当然”,我们认为订阅了报刊,邮局自然会送到学校。事实上启明所有的图书室管理员都要走上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到邮局自取。 沟通比我们想象的更耗精力。这就是为什么启明书社做了十年,只做了二十多个图书馆,还是会有各种不足和问题。 半亩:现在公益乡村图书馆的后续管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靠专职志愿者驻馆管理,如立人乡村图书馆;二是靠学校老师,如启明书社、蒲公英图书馆。启明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很早就有“深耕”图书馆改变了乡村教育的理念。所谓“深耕”,就是指从图书室进阶到文化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