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015.09一、之• 一、 助词1 、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格式为:定语 + 之 + 中心语。 ①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②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③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铭》)译:各种草木的花。 • 2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格式为:主语 + 之 + 谓语。 •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 ①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 “ 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 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3 、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补充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① 公将鼓之。(左丘明《曹刿论战》) 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不译。 格式为:宾语 + 之 + 谓语。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5 、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①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译:日行千里的马。•二、代词 1 、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① 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 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 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 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 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