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施工 10 种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一、钢筋工程1. 表现形式楼板小直径钢筋间距、位置难以保证;负弯矩钢筋位置位移;梁、柱角部主筋保护层厚度偏小;模板拆除后箍筋外漏。2. 楼板钢筋防治措施设计阶段,在满足结构安全和造价经济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小直径三级钢筋。因为三级钢筋强度大于一级钢筋,在施工中不易踩踏。施工阶段,浇筑混凝土时应实行措施,在模板上垫上马凳,铺上架木板,施工人员在板上操作,不要直接踩踏钢筋。3. 楼板负弯矩钢筋防治措施施工阶段:钢筋绑扎时,应在负弯矩钢筋下面增设足够强度的马凳支撑,在混凝土浇筑完毕,抹面时用专用工具随时将钢筋上提至准确位置,混凝土终凝前,严禁上人踩踏;4. 梁、柱主筋保护层防治措施制作梁、柱箍筋时,应严格根据设计的截面尺寸加工制作。尤其在箍筋的弯折部位,有效折弯半径在法律规范允许的条件下,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弯折半径,防止弯折过小,导致主筋绑扎时不能紧靠箍筋,而使保护层过大(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二、模板通病及防治1. 表现形式:拼缝不严,造成混凝土振捣时出现漏浆,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2. 治理措施模板在拼装完成后,在接缝处粘贴一道透明胶带是解决漏浆的较好方法,但往往在钢筋绑扎时,由于钢筋的拖动,将粘贴的胶带破坏,反而对混凝土造成不利。在模板拼缝之间采纳双面胶棉,粘贴在板边,基本会杜绝混凝土浇筑漏浆的通病。三、混凝土通病1. 表现形式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漏振,模板拆除后出现孔洞、漏筋、表面疏松、裂缝等2. 治理措施加强管理人员的旁站意识,混凝土浇筑时,监理、甲方必须现场全程监管,尤其是一些关键部位,象高层建筑的基础、转换层等部位。四、非承重墙裂缝1. 表现形式填充墙与混凝土结构的柱、墙、梁之间出现裂缝;砌块墙体抹灰本身的裂缝。2. 治理措施材料选择:砌筑时,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砌块的龄期不得少于 28d;优先选用专用的砌筑砂浆。组砌方法:非承重砌体应分次砌筑,每次砌筑高度不应超过 1.5m。应待前次砌筑砂浆终凝后,再继续砌筑;日砌筑高度不宜大于 2.8m。非承重砌体顶部应预留空隙,再将其补砌顶紧。墙高小于 3m 时,应待砌体砌筑完毕至少间隔 7d 后补砌。非承重墙体与混凝土交接处灰缝砂浆要饱满密实,钢筋网片设置要到位。加强墙体抹灰前“甩浆”的养护工作。抹灰层开裂控制措施:加气混凝土砌块表面灰尘要清理洁净;在表面均匀涂刷或喷涂界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