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三个转变在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今天,如何真正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价值,如何提高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质量,是值得每个幼教教研员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现阶段幼儿园组织的教研活动应着力引导教师全面提升保教素养,真正促进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近期重点开展了有关研修,倡导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转变之一:从幼儿适应活动到活动适应幼儿 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研修过程首先是“发现儿童”的过程。教师只有理解并掌握儿童独特的学习与发展特点,转变固有的儿童观,才有可能使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真正符合幼儿的经验与需要,而不是让幼儿被动适应教师事先的设计和安排。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我们提出了三个要求:让目光追随儿童的身影,从而尽量捕捉儿童的真趣。让耳朵充盈儿童的欢声,从而尽量倾听儿童的真意。让头脑思考儿童的故事,从而尽量体悟儿童的真心。 当教师带着这样的要求走进幼儿一日活动时,他们开始沉下心来认真观察,发现每个幼儿从一早来园晨练到傍晚离园,似乎一刻都闲不下来。当教师的目光真正追随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真正聆听到他们“好忙好忙”的心声时,教师就会逐渐发现他们的这种“忙”正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孩子们不正是在这样生活化的场景中不断成长与发展的吗?于是,教师们从中欣然理解了孩子们富有整体性、生活性、游戏性、情境性的学习特点。 与此同时,教师的儿童观也悄然发生着转变,变得尊重儿童。首先,教师觉得,既然儿童是人,他们就具备人的一切特征,也应该享有人的所有权利。在一日活动中,撒娇、贪玩、好动等,不正是孩子们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吗?当然,教师也意识到,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人,他们正处于独特的人生发展阶段,他们还远未成熟,所以常常表现出喜欢游戏、自我中心、情绪易变等特征。另外,教师还意识到,儿童是相互之间有差异的人,他们具有不同的经验基础、不同的兴趣需求、不同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可能性。于是,教师们从中自然领悟了孩子们具有可发展性、新起点性、欠稳定性和有差异性的年龄特征。 在“发现儿童”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改变原来以教师预设为主,较为封闭、高控、整齐划一的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方式,让孩子们有可能在自主空间更多的一日活动中,有自己选择、构想、体验、表达的权利;在更为低结构的一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