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森林生态学一、单选(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所处的地位并不一致,对生物所起的作用是非等价的,有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引起这些作用的因子称为A.气候因子B.限制因子C.主导因子D.生活因子2.在长期的强风作用下,树木迎风面的芽枯死,在北风面的枝叶继续发育,致使整株树木将发生A.偏冠B.枯死C.风倒D.停止生长3.树体冷却降温至冰点以下,使细胞间隙结冰所引起的危害称为A.霜害B.寒害C.冷害D.冻害4.土壤中的氮素99%以上是以某种形态存在,因此其对土壤中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形态为A.枯落物B.腐殖质C.胡敏酸D.土壤有机质5.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K代表A.瞬时增长率B.内禀增长率C.环境容纳量D.环境阻力6.两个不同特种之间共生,对一方有益,但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称为A.寄生B.附生C.互利共生D.偏利共生7.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泊松分布8.森林群落中的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A.净第一性生产量B.总第一性生产量C.生物量D.生产力9.相同土壤、气候条件下,树种组成相同林分的联合称为A.林型B.立地型C.林分型D.林带10.繁殖体侵移到新的地点后,经过发芽、生长并繁殖出新的个体,称为A.侵移B.定居C.竞争D.反应11.影响地球表面森林分布的重要条件是A.风B.土层厚度C.气候D.日照时间12.从高纬度到低纬度,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森林死地被物分解速率加快,其贮量A.减少B.增加C.不变D.逐渐增加13.进入林内的散射光经过林冠层多次反射、吸收,光谱成分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A.绿光显著减少B.红光显著减少C.可见光显著减少D.生理辐射显著减少14.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包括非生命物质、分解者与A.生产者B.消费者C.植食动物D.肉食动物15.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动植物转变为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A.次级生产B.初级生产C.呼吸消耗量D.生态效率二、多选(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6.俄国林学家莫洛作夫于1904年发表了《林分类型及其在林学上的意义》的论文,认为森林的某些特点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提倡依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划分立地类型,这些特点包括A.结构B.组成C.分布D.生产力E.稳定性17.对绿色植物而言,其生态因子缺少任何一个,绿色植物便不能生存,这些因子包括氧气、水分、光照和A.二氧化碳B.氮气C.一氧化碳D.矿质盐类E.热量18.森林土壤动物的活动可起到如下作用A.改善土壤结构B.提高通气透水能力C.增加土壤孔隙D.促进竞争E.提高土壤的肥沃性19.在我国的暖温带南部区域,主要建群种为麻栎、栓皮栎等,向北侧逐渐被以下哪些树种所取代?A.蒙古栎B.辽东栎C.黄背栎D.光叶高山栎E.高山栎20.生态系统依植被不同,可分为A.森林B.草原C.荒漠D.冻原E.湖泊三、填空(本大题共15题,每空1分,共15分)21.森林生态学可概括为: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四大部分。22.同一树种不同群体由于长期生长在不同生态环境里,在遗传上发生变异,形成了生态特性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群类型,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23.树木在一年中,从树液开始流动到落叶为止的日数称为。24.林业生产中,所采用的林农复合经营和营造多层次结构的混交林等都能有效地增加,达到提高光能利用率的目的。25.在土壤温度高、水分适当、通气良好的条件下,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以过程为主。26.根据阿略兴提出的植物先期适应法则,在树种的分布区内,南方树种在其北界可分布到山的。27.热量和水分条件越丰富,森林同种动物个体的数量就越。28.在种群生态学中,依据种群在分布区最适生长的空间来计算的密度,称为。29.在林学中,净生产力可分为与连年净生产力两种。30.森林群落次生演替是一个的动态变化过程。31.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表现在经度、纬度、方向上,合称为植被的三向地带性。32.我国从东到西具有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大体形成内陆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两部分,其分界线基本上是年降水量mm等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