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风 波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课文诵读课文诵读解词释句解词释句返回内容述评内容述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课后讨论课后讨论结 束 语结 束 语拓展阅读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返回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返回 写作背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返回 课文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返回解词释句⑴ 芒鞋:草鞋。 ⑵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⑶ 料峭:形容微寒。 返回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返回 解词释句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返回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返回 解词释句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 实际上是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