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教学案例《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学习。案例 1:一位教师教《讲谦让》一课时,老师提问:“孔融看到哥哥、弟弟吃大梨时,他会怎么想?”生 1 回答:“他也想吃大梨。” (教师没有作任何评价)生 2 回答:“孔融看到哥哥、弟弟吃大梨很高兴,因为他自己讲谦让了。”老师很满意地说:“对!”其实我们现实地分析一下,第一个孩子说的确实是真话,虽然自己把大梨让给了别人,但自己就是这么想的,这就是童心的真实再现。教育者不仅仅要考虑到答案符不符合“道德标准”,更要考虑到儿童如何从多元的体验出发,向“德育标准”靠拢、转化。否则,会将儿童心中的真实想法压回去,使学生不愿在教师面前流露真情实感,使德育活动变成了“表面文章”。这就要求教者必须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具备准确捕捉、理解每一名儿童独特的感悟能力。案例 2:教师投影出示情景1、走廊上未扫完残剩的垃圾。2、教师的窗户未关好在风中摇景。3、学校的水龙头未拧紧,在掉眼泪。教师:看到这些情景,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你的心里话。生 1:这些学生不讲卫生,太没集体荣誉感了。生 2: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他们不热爱集体。生 3:他们不爱护集体的财产。生 4: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些学生却不懂得节约用水。生 5:这是哪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评价,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新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感受,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去体察,让学生在具体的角色中去辨别,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积累,也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一味告诉和教化,一味接受和记忆。)案例 3:教学《心中有祖国》一课时,教师出示投影1、爱祖国,为祖国前途的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苏步青2、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并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祖国。——华罗庚看了上面的两则名人名言,你也像他们一样爱自己的祖国吗?用一句话把你对祖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