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案例介绍民风民俗VIP免费

教学案例介绍民风民俗_第1页
1/2
教学案例介绍民风民俗_第2页
2/2
《介绍民风民俗》教学案例西固一校 王怀玲写作需要生活,更需要对生活的体验。有些学生的习作索然无味,没什么内容,与其说是缺乏生活,不如说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古人云:“心生而言立”,如何让学生的习作丰富精彩,生动独特,我认为应首先注重学生的体验。下面以《介绍民风民俗》的习作指导课为例,谈谈我的理解。教学案例:设计一(没有关注学生体验的习作指导课)师:泱泱华夏大地盛开着五十六朵美丽的民族之花,你知道哪些民族?生:藏族、蒙古族。生:哈萨克族生:彝族、苗族、壮族。…………师:因为地域不同,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风民俗,例如不同的服饰、民居、饮食、文化等等,你了解哪个民族的风俗呢先四人小组说,再全班交流。学生拿出提前搜集好的资料,大段大段地读自己选好的某民族的风俗,其他同学静静地听着介绍,课上没有同学的补充互动俨然是一堂民风民俗的介绍课。设计二(关注学生体验的习作指导)师:你吃过风味十足的地方菜吗?你穿过漂亮的民族服饰拍照吗?你到外地旅游时参观过各具特色的民居吗?你欣赏过如神奇的变脸这样的地方戏吗?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根据自己的体验生动地介绍,有过相同经历的同学相互补充。例如介绍“北京烤鸭”时,学生有的讲了有关烤鸭的历史故事、有的讲了自己第一次吃烤鸭的感受,有的介绍了果木烤制的方法,还有的介绍一鸭三吃的吃法以及烤鸭的色、香、味。在丰富形象的介绍中,学生兴趣盎然,老师也相机指导了有关民族饮食的写法。案例分析:介绍民风民俗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贴近,既枯燥又有趣陌生枯燥是因为地域差异遥远,学生对其不甚了解,因此,学生很容易通过翻阅书籍、报刊或上网去获得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文字化的,空洞乏味。因此学生介绍起来流畅却缺乏情感。听的同学眼前也是“空”的,内容如过眼云烟,听完几乎也忘完了,只对内容留下大概印象,根本谈不上心灵的参与。因此,形成了枯燥的课堂。这就是设计一带来的课堂效果,写出的文章自然也是千篇一律的对材料的摘抄、重组,缺乏情感。而设计二,老师以学生的体验为抓手,把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双手触摸到的表达出来,这样,“遥远”的事物变得“贴近”了,听的同学有了相似的经历体验,情感发生了共鸣,课堂因交流而动起来,活起来,“枯燥”地介绍变得“有趣”了,自然写出的文章描述生动、感受独特、情感充沛。反思:1.注重体验令文章表达更独特,情感更充沛。“体验”是别人无法取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学案例介绍民风民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