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董峥嵘一、说教材首先,说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对外友好往来》是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的学习内容,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本节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唐朝是一个开放、繁荣的王朝。 其次,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 PPT 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到学习的主题。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体验中学习。 3、小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有的与现实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列举中日交往的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让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三、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