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技能目标:通过测量,绘画,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思路(教学方式)一、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 、让学生课前预习 。、让学生准备直尺。 2、 老师准备 、老师准备一组大小不同的西藏与中国地图。 、课件。二、讲解新课: 1、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2、 问题情景引入。3、学生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4、引入比例尺的概念。5、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6、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7、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三、使用的教学方法有:1、提问式→讲解式→启发式→迁移法→实际应用。 2、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一)、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拉萨吗?察隅到拉萨的出租车坐过吗?现在从察隅到拉萨只需要 24 小时,比以前快了很多。可是有一只小蚂蚁很厉害,它只用 5 秒钟就从察隅到达了拉萨,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里恰好引出了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便图上距离,而我们坐出租车所走过的路程就实际距离,非常直观形象的区分了两个概念,为新课做好铺垫。)(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1、师:下面我们共同作一个小研究,你能把 1 米长的线段画到自己的练习本吗?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这个小研究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学生不能按实际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让学生亲身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2、师:你打算画多长的线段代表 1 米呢,那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设计表达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电脑出示,教师强调单位统一并化简)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结束了探究,汇总了答案,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比,这些比 1:10 1:100 1:50……就是比例尺,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揭示了课题并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能很准确的说出每个比例尺表示什么。3、问: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