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究四学反思 16 中 秦公平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自身的无穷魅力,还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